养鸽子的人,心里都有一份舍不得的情分。对吴朝斌大哥来说,鸽子不光是爱好,更像是一段从少年走到中年的老朋友。小时候用螃蟹换来的那一对鸽子,到现在在福州西线赛场上频频出成绩。
他靠着一羽羽实战飞出来的鸽子,和一颗“舍不得放手”的心,一路走到了现在。今天,咱们就来听听这位空军退役鸽友的故事,也聊聊那条让人又爱又怕的福州西线。
吴朝斌从小就喜欢鸽子。真正开始养,是上初中的时候。那时候兜里没几个钱,他就自己去池塘钓螃蟹,卖了钱,拿去花鸟市场买了人生第一对鸽子。慢慢地,棚里攒到了十几只,成了他最大的念想。
后来初三去当兵,三年回来,第一件事还是把鸽子重新捡起来养。虽然上班之后时间不多,顾不上天天打理,但心里一直放不下。一直到2017年,他才正式参赛,参加了福州市信鸽协会的夏赛。
那一年,他还办起了福州第一家寄养棚。第一年比赛,成绩就不错,综合排名飞到了32名,寄养棚也出了好几个好名次。从那以后,年年参赛,年年都有高位,基本没空过。
真正让他冒出头的是2022年——那年他拿下了金凤凰的鸽王季军,一下子出了名。2023年转战鼓楼鸽会,拿了鸽王第六;2024年更进一步,拿了鸽王亚军;2025年虽然状态稍微有点起伏,也拿到了鸽王18名。
成绩说不上顶尖,但在福州这条“西线”上,他的鸽子确实飞得稳、飞得久。他说:“我不太讲究血统不血统的,就看能不能飞。不适合这条路的,飞不出来,早就淘汰了。”
他说,“引种不追名,能飞才算数。”他的引种路子很实在。2017年,从福州本地的郑则栋老师那儿引进了一批眼镜蛇系的鸽子,成了他家的基础种鸽。后面又从陈玉龙老师手里拿了“东方不败”这路血统,再往后,也试着从国外引进了盖比的鸽子。
但他现在棚里主打的还是眼镜蛇系——这路原本是从詹森体系出来的,好养、耐飞,关键是一掺进去就能出成绩。他还引进了南京傅献春的桑杰士品系,这一路已经连续发挥五、六代了,特别稳定。再加上“东方不败”的基因融合,慢慢形成了他自己的一套“西线打法”。
他说:“我不迷信什么名系,也不跟风追热门。引进来先试飞,能飞出来再说。飞不出来,名字再响也没用。”
养鸽子辛苦,但真正让人动容的,是那些拼尽全力的鸽子。2022年决赛,有一羽鸽子让他到现在想起来都心里发酸。那羽鸽子飞回来的时候,几乎只剩一口气,身子轻得不到一两重。它飞得太狠了,回来没几天就走了。个人猜测,可能内脏可能在飞行中严重受损。
“真的是拿命在拼。”吴朝斌说,“飞了个决赛第六名,好像得了鸽王八名,回来的时候,连站都站不住。我们打比赛,图的是奖金,图的是名次,可它们却是拿命在搏。”他把这羽鸽子放进冷冻柜,整整保存了三年,后来才找个地方埋了。
他打福州西线七八年了,认为能打下来的鸽子从来靠的不是耐力,不是比谁飞得快、谁体力好,可能平原赛事可以,但在福州西线完全不是这么回事,更多的是靠一颗灵活的脑瓜子才飞得下来。这边的夏赛,气温动不动就上40℃,人在外面站一会儿都受不了,鸽子却要顶着酷暑起飞。更难的是——它们得飞越武夷山脉。
这不是平原上一条直线冲到底的赛程,而是真正的山路十八弯。鸽子得翻过武夷山,顺着大目溪往下,沿着闽江一路飞回来。路线复杂,地形多变,峡谷纵横,稍微偏一点,可能就飞到浙江去了,或者往南拐进广东,再想回来就难了。
“你不能指望它靠蛮力硬冲。”吴朝斌说,“它得聪明,得会认路,得知道什么时候该拐弯、什么时候该提速。”而且山里鹞鹰多,飞一趟风险特别大。所以,福州的夏赛首关到决赛非常难飞,可能首关上笼过万羽,到决赛剩个几十羽的情况也常见。
总之,在这条线上,飞得好的鸽子,不光要有体力,更得有脑子。最后,吴朝斌说:“养鸽子,没有一股子坚持的劲儿,真的走不下去。”不只是鸽子在拼,养鸽的人也在熬。熬时间,熬天气,熬一场场比赛的未知结果。在福州西线的烈日与山风里,吴朝斌和他的鸽子成就了彼此的平凡传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