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路甘纳斯总统让他在河南公棚飞得出彩,甚至还拿下开尔六个高位。这战绩,可不是运气。
今天,咱们就走进小李鸽舍,听实战高手李栋老师聊聊:送公棚,到底啥时候交鸽最合适?为啥他偏偏喜欢“干瘦雄配丰满雌”?还有,那些“脾气不好、爱打架”的鸽子,真就那么好用?下面一起听他怎么说。
送公棚的最佳时机 幼鸽出壳后的40到50天之间
送公棚,到底什么时候交鸽最合适?根据我多年的观察,以及和多位公棚老板的交流,一致觉得最佳时机通常是在幼鸽出壳后的40到50天之间。
这个阶段的鸽子身体发育已经趋于稳定,免疫力和抗应激能力也有了明显提升。太早送去,比如才30天左右也不行。到了公棚那种大群体环境里,抢食抢水都拼不过别人,容易吃亏,长期下来会影响发育和状态。
反过来,如果送得太晚,比如边条都已经动了一两根,甚至更多,虽然个体看起来更强壮,但问题来了——它对“家”的依赖已经形成了。你突然把它从熟悉的环境搬到陌生的公棚,它得重新适应喂食时间、管理节奏、鸽舍,那么它的适应期会更长,也容易出状况。
所以综合来看,40-50天这个“半大不小”的阶段,正是入棚的黄金期:既有一定抵抗力,又没形成固定依赖,最容易融入新环境。
老生常谈:究竟哪一窝的鸽子最好?
这个问题,一直以来众说纷纭。而欧洲的很多顶级赛鸽名家都坚持一个观点:第一窝最好。他们的理由很充分——种鸽经过冬天的休整和春天的调理,身体状态正处巅峰,这时候配对产下的蛋,受精率高、胚胎发育好,孵出来的幼鸽遗传优势更明显,活力也更强。
但国内不少鸽友却有不一样的看法,觉得第一窝容易出“水蛋”或者弱雏,更愿意送第二窝,甚至第三窝。其实我觉得,这种说法并不完全科学。
如果种鸽在配对前准备工作没做到位,比如呼吸道不清、毛滴虫、球虫这些寄生虫没处理好,疫苗也没打齐,那当然容易出问题。但如果你前期基础打牢了——该清的清、该打的打、营养跟得上,那第一窝完全有可能孵出高品质的幼鸽,关键就是看你的前期准备够不够充分。
在幼鸽下窝后,我会给种鸽做一系列的整理:比如沙门氏菌、念珠菌的筛查和调理。每一项做完之后,我都会给三天“缓释期”,喂点电解质、维生素,让鸽子平稳过渡。等所有整理做完后,还会给鸽子预留至少三周到一个月的“排毒期”,让身体彻底恢复自然状态。
谈“回血”的重要性 最喜欢有性格的鸽子
再说说育种,我一直特别强调“回血”的重要性。所谓回血,不只是血统上的回归,更重要的是把整个鸽系的家族特征完整地呈现出来——包括眼砂结构、体型比例、肌肉质感等等,但个人认为最关键的是性格气质。
就拿我家的“甘纳斯总统”血系来说,这路鸽子天生脾气不好,性格暴躁但是速度快,很有个性。它们属于那种早启动的类型,200公里、300公里的短距离赛就能有爆发,不像有些鸽子要跑到400公里、500公里以上才开始发力。这几年,我在河南这些大型公棚的成绩也证明了这一点——往往300公里这一关,鸽子就已经让我提前上岸了。
还有个有趣的事儿:这路鸽子特别早熟。有一次寄养棚参赛,教练一开始跟我说这么小的鸽子不用分公母,哪会那么快成熟?结果到了九月份,他主动打电话给我:“你这批鸽子真早熟,9月就开始下蛋了。”交鸽的时候是六月,九月就下蛋,这说明它们发育比一般品系快得多。
孵蛋期间,我会给种鸽加10%左右的清除料
在种鸽饲养上,我也有一套精细化的做法。特别是在孵蛋期间,我会在饲料里加一点清除料,大概10%左右,但控制得非常小。目的不是为了减肥,而是调节代谢,防止种鸽因为活动减少而发胖,影响孵化质量。
很多人以为“清除饲料=减肥粮”,其实不是。清除料里也有不少碳水,像小麦、高粱这些,长期大量喂反而容易堆积能量。真正想让种鸽保持健康体型、避免“虚胖”,我的建议是:少喂甚至不喂玉米。
玉米热量太高,吃多了容易导致肌肉松软。所以,我不会给鸽子常年喂玉米,只在两个关键时期用:一是配对前3天,加5%-10%刺激繁殖欲;二是在参加比赛前后,作为高能补充。
个人偏爱,“干瘦雄配丰满雌”
现在我也在有意识地往中小体型、中等骨架的方向培育,兼顾速度和耐力稳定性。家里的种鸽也基本都是中等体型,但种雌的体型丰满一点也很好。配对方面,我偏爱“干瘦雄配丰满雌”。这里的“干瘦雄”不是瘦弱,而是指肌肉紧实、龙骨高、手感硬朗的雄鸽。
现在家里的主力配对就10对,年龄都在2-4岁间。通常,雄鸽可以适当延长一下作育年限,如果是养功特别好的人,维持在7-8岁也很有可能。至于雌鸽,我一般只用4岁以下的,5岁以后绝对不考虑再做赛鸽。
新引进的鸽子,“先隔离、后入棚”
对于外来的种鸽,我始终坚持“先隔离、后入棚”的原则。新鸽到家绝不直接混群,先单独关在隔离区观察至少两周,看精神、看粪便、听呼吸。同时尽快联系原鸽主了解防疫情况,该补的疫苗马上补上,确保安全,不给整个鸽舍带来风险。最后,我想说,养鸽到底是个细活。每一个环节,都可能影响最终的结果。用心,才能出成绩。
最后提一点,很多人容易忽视但极其重要的事:肠道健康
好肠道不是临时调理出来的,而是从小开始、长期养护的结果。我从幼鸽阶段就注重肠道菌群平衡,定期用粉末状的活性益生菌,连续三天拌粮喂。具体操作是:把益生菌和红土或清水混合,调成糊状裹在粮食上,这样吸收也更好。
啤酒酵母则单独兑水喂,而且两者可以同时用,不冲突。在休整期,我一般每半个月用一次益生菌,连喂三天;啤酒酵母则根据鸽子状态灵活补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