赛鸽这事儿,真别一听“炒作”就皱眉。这些年国内赛鸽发展得快,有个词儿老被人挂在嘴边——“炒作”。谁家出个冠军,后代一配种,价格往上一提,立马就有人说:“哎哟,又来炒作了!”听多了,搞得“商业鸽”这三个字都快成贬义词了,好像一沾上买卖,就不纯粹了,就不叫“真爱”了。
可咱们静下心来想想:到底啥叫“商业鸽”?是不是只要卖钱的鸽子,就叫商业鸽?其实没那么简单。鸽界名家陈亚军老师一句话说得挺实在:“鸽子想炒作,那也得有资本炒啊!”这话的意思是,你手里要是没点真家伙,光靠嘴皮子吹,能把一只从来不飞、家族也没成绩的鸽子卖出去?市场认吗?
所以,真正能被“炒”起来的鸽子,往往本身就有硬底子——要么自己飞过好成绩,要么家族战绩辉煌,后代也争气。这种鸽子,哪怕宣传得多一点、价格高一点,大家也愿意掏钱,因为它有“实绩”撑腰。
说白了,这不是“炒作”,更像是一种正常的推广。就像你去买衣服,为啥认牌子?因为大品牌质量稳、口碑好。人家请代言人、打广告,不也是为了让更多人知道。赛鸽也一样。一只鸽子的后代拿了几个冠军又或者年年高位入赏,你不宣传吗?
近十年来,中国赛鸽的进步确实很快。从引进了欧洲名鸽、KBDB鸽王等等不少好鸽子,也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赛鸽行业的实质性发展。而各种媒体、平台、文化品牌的加入,信息越来越透明,渠道越来越多,让好鸽子也更容易流通了。这背后,正是源于商业的不断推动。商业化本身不是错,每个行业都是这么走过来。欧洲赛鸽能发展成一项成熟产业,也是从“有人养、有人买、有人传”一步步来的。
鸽子一旦拿出来卖,它就有了商业属性。不管它是从比利时飞来的名门之后,还是咱自家棚里土生土长的冠军鸽,只要拿出来交易,那就是“商品”。而能被称为“商业鸽”,说明它被市场认可了——这个价值,不是靠吹出来的,是靠飞出来的。
可问题来了:为啥咱们花大价钱引进那么多欧洲名鸽,有的飞了两代就“断代”了,后劲儿也没了。反观欧洲那些老名家,哪怕把最好的鸽子卖了,只留下几窝蛋、几只小鸽,几年后又能育出新的强豪家族,照样拿全国冠军。
这背后的关键就在——育种。我们有时候太关注“买”,却忽略了“养”和“育”。好鸽子不是买来就万事大吉,而是要懂得怎么配、怎么养、怎么一代代把优势传下去。欧洲鸽友厉害的地方,不光是他们有好鸽子,更是他们有一套系统的育种理念和长远规划。人家不图一时热闹,图的是家族百年不倒。
所以,下次再听到“炒作”这个词,咱们不妨多思量思量:这只鸽子到底飞没飞过?它的后代有没有成绩?血统清不清楚?来源靠不靠谱?如果你买到的是一只货真价实、血统清晰、战绩过硬的好鸽子,哪怕它被宣传得多一点,价格高一点,你也亏不到哪儿去——因为好鸽子,终究是好鸽子。
当然,现在国内不少名家确实把从国外引进的好鸽子,一代代养下来了,而且养得不错。他们的鸽子能出成绩,能被大家关注,甚至被“炒作”,都不是凭空来的——背后都是实打实的比赛成绩在撑着。所以,当我们看到这些名家分享经验、讲配对思路、晒家族战绩的时候,别急着喷、别马上质疑是不是吹牛、又来炒作了。
不如先静下心来想想:他们为啥能成功?他们的方法里有没有值得学的地方?人家能成为名家,不是光靠嘴皮子,而是鸽子真能飞出来。这些经验,哪怕只有一条、两句能用在自家棚里,那也是收获。取长补短才是正道。别人的成功经验,咱不照搬,但可以参考、可以琢磨,看看能不能结合自家鸽子的情况用上,这才是最重要的。
说来说去,赛鸽这行当,既要有热爱,也得讲理性。我们别一听到“商业”就反感,也别一看到高价就骂“炒作”。真正该操心的,是你买回来的那只货真价实的好鸽子,怎么才能让它在你棚里能不能一代代延续下去。传得下去的,这才叫真本事。沉下心来,好好研究配对、钻研育种,这才是咱们现在最该做的事。